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本文来自

服装制版

服装制版

5 人已关注

服装打版经验交流、打板人生回忆、制板从业经验、服装工艺、服装DIY、手工打版、服装放码、服装排料……等

精选帖子

[制版经验] 服装裁剪之裤和裙疑难解答裤和裙篇

[复制链接]

35

主题

57

帖子

92

积分

幼稚园

Rank: 5Rank: 5

寸布
143
尺布
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751530 重新来过 发表于 2018-6-3 14:25:12
裤和裙
裤子的后档缝困势应怎样确定?
后档缝困势即指后裆缝上端处的偏进数量,如图105-1所示。若后裆缝困势过小,则人体活动不便,下肢伸屈受牵制,后腰际下部不贴身,以致起“空”。反之,则人体活动利索,下肢伸屈方便,但站立时,臀部中心处易出现较多的竖直状波纹。
那么,后裆缝困势应取多大才较为合理呢?有人认为,困势的大小与臀腰差有关。臀腰差越小,则困势也越小;臀腰差越大,则困势也越大。这对一般体型的人尚适用,但对特殊体型的人就不适用。因为他们忽视了凸臀肥肚等诸因素。
我们认为,困势的大小主要与臀部的高低(在直裆相等的情况下)有关。臀部高者,其后裆缝困势相应较大,臀部低者,其后裆缝困势相应较小。因此,困势的大小只是一种用来刻画臀部高低的平面量度。
我们知道,两个不同身长但臀部高低相同的人,其臀部坡度不一定相等。因此,只用困势的大小来刻画不同身长的臀部高低是不够合理的。为此,我们可采用两直角边的比来刻画臀部的高低。具体方法如下:
对于无明显凸臀和无明显平臀者,其后裆缝的倾斜程度为15:3.5,如图105-1所示;对于凸臀和平臀者,其后裆缝的倾斜度分别为15:(3.5+x)和15:(3.5-x),其中x为酌情调整量。
裤子的后翘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 又是怎样确定的?
裤子的后翘是指后腰缝线在后裆缝处的抬高量,见图106-1所示。
一般地说,由于后裆缝存在着困势,才导致了后翘的产生。如后裆缝不存在困势,则此时就不需要后翘;后裆缝困势越大,后翘也越大;反之则越小。
因为,当后裆缝存在困势时,后裆缝与后腰缝的夹角必大于90°(假定此时后翘为零)。待后裆缝缉合后,上端部将出现凹角,且后裆缝困势越大,这凹角也越大。只有在凹角处随势划顺后腰缝,才能消除这凹角,于是就产生了裤子的后翘,见图106-2所示。
后翘太小易产生凹角,后翘太大易产生凸角,而且,静态站立时,后臀部会出现较多的横波纹。
后翘究竟取怎样的大小才算合适呢?从理论上讲,如果后侧缝的劈势为零,则后翘可依照图106-3所示的方法确定;如果后侧缝存在一定的劈势,可依照图106-4所示的方法确定后翘;如果后侧缝出现相反的劈势,可依照图106-5所示的方法确定后翘。
为什么前裤身的裥位要偏离烫迹线0.7厘米左右?
无论是正裥还是反裥,裥位都要偏离烫迹线(简称裥偏差)0.7厘米左右,见图107-1所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作这样的分析,假如不收腰裥,单收腰省使省尖恰巧落在烫迹线上,见图107-2所示。再在这个腰省的基础上,将靠近侧缝的一条腰省缝平行外移2厘米左右,这就变成了反裥,见图107-3所示;将靠近前裆缝的一条腰省缝平行外移2厘米,这时就变成了正裥,见图107-4所示。无论何种情况,0.7厘米左右的裥偏差总是存在的。如果裥偏差不存在,这等于取消了腰省,而且,使上端烫迹线不平顺,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当然,裥偏差不一定恒等于0.7厘米,这正如腰省不恒等于某一定数一样。一般情况下,臀围与腰围的差值越大,则裥偏差也越大;臀围与腰围的差值越小,则裥偏差也越小。其 幅度通常在 0.4厘米至0.1厘米之间。
由此可见,前裤身存在裥偏差是为了满足收腰省的需要,最终是为了满足腰下部处的球面状需要。
西裤在臀围线处的后侧缝胖度为何应大于前侧缝胖度?
胖度是指轮廓线向外凸出的程度,这是一种通俗称法,而在数学上被称为曲率。在臀围线处的后侧缝曲率一定要大于前侧缝曲率,见图108-1所示。现作如下分析。
选取一个半径确定的球面,将它十等分,然后,在平面上近似展开。显然,这展开图中的展开线都呈外弧形状。如果去度量它的外弧程度,可用曲率来表示。可以推断,当球面的表面曲率越大(即半径越小),则其展开线的曲率也越大;当球面的表面曲率越小(即半径越大),则其展开线的曲率也越小。
由于后臀部表面的曲率大于前肚部表面的曲率,因此,在臀围线处的后侧缝的曲率应大于在臀围线处的前侧缝的曲率。
如果从工艺归拔的实践操作上去验证,也将得到上述结论。因为向内“归”的程度越大,则所“归”之处的轮廓线向内凹进的程度也越大。
一般西裤的后裆深为何要比前裆深低一些?
通常情况下,西裤后下裆缝的斜度往往要大于前下裆缝的斜度。如果后裆深不低于前裆深,则后下裆缝的长度必大于前下裆缝的长度。要使它们具有相等的装配长度,只有将后裆深适当放低点。前后下裆缝的斜度差越大,则后裆深放低的尺寸越大,一般幅度控制在0.3厘米至0.1厘米之间。当然,除此之外,还应取决于吃势、拉伸、归拔等工艺性因素。
如果后下裆缝不采取吃势、拉伸、归拔等工艺性措施,则后裆深应放低至使前、后下裆缝长度恰巧相等为止,放低的尺寸约0.6厘米。
如果后下裆缝处的拔开的程度大于归拢的程度,则后裆深应放低至使后下裆缝比前下裆缝短0.3厘米左右为止,在此情况下的后裆深的放低尺寸约为1厘米。
如果后下裆缝处只是拔开而无归拢,则后裆深应放低至使后下裆缝比前下裆缝约短0.5厘米为止,放低的尺寸约为1.3厘米。
西短裤的落裆深为何要大于西长裤的落裆深?
落裆深是指后裆深低于前裆深的尺寸大小,见图110-1所示。一般情况下,西长裤的落裆深总稳定在0.8厘米左右,而西短裤的落裆深可在0.8厘米至3厘米的范围内波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若在西长裤的后裤脚管上取几条不同位置的横向线,就可发现,自中裆线开始,越往上移,则横向线与后下裆缝的夹角就越大(以90°作起始角度),如图110-2所示,这主要是由后下裆缝太斜且略带弧形所致。由于前下裆缝的斜度较小,因此,在前裤脚管上的横向线与前下裆缝的夹角就接近于90度,如图110-3所示。一旦前、后下裆缝缝合,则下裆缝处的脚口必出现凹角。如果把后裤脚管上的横向线划成弧形状,使其与后下裆缝夹角保持90度,则就能消除这弊病。但修正后的后下裆缝将长于前下裆缝。显然,唯一解决的办法,只有增大落裆深。
由上述分析得知,后裤脚管上的横向线越往上移,则落裆深越需增大;越往下移(以中裆为界限),则落裆深越接近于西长裤的落裆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裆深的大小主要与裤长有关。
为什么说,西裤的前腰小于后腰是不合理的?
这也许是受到了前臀小于后臀的影响,在计算前、后腰大时,往往采用“前减1厘米”和“后加1厘米”的裁剪计算方法,如图111-1所示。如果说,在臀围处的“前减1厘米”和“后加1厘米”是为了满足人体臀围的后半周大于前半周的外形的需要,使侧缝线能恰到好处地落在人体两侧的位置上,那么,在腰围处就并不具有这样前小后大的外形特点。因为,人体腰围的前后半周是基本相等的,严格地说,人到中年后,由于皮下脂肪的增厚,其腰围的前半周反而要大于后半周,粗腰或凸肚者就更甚。因此, “前减1厘米”和“后加1厘 米 ”,不 仅没有消除特殊体型带来的弊病,而且,还会使着装者穿着后的侧缝线(腰际处的一段)前移,造成实际的后侧缝困势减小。比较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对于正常腰围者,应按前、后相等(裥或省另加)的计算方法确定前、后腰大;对于粗腰或凸肚者,应该按“前+C”和“后-C”的计算方法确定前、后腰大,如图 111-2所示。其中,C表示前、后腰加减的尺寸(定数),其大小随粗腰或凸肚的程度适量选定,也可根据下列的计算公式确定:
式中:W°为净腰围;H°为净臀围。
必须注意,正常腰围者的前、后腰大是相等的,它是以腰头扣在人体腰部最细的位置时的腰大。如直裆偏短,腰大应是前腰小而后腰大,直裆越短,前、后腰大的差值也越大,但最大不超过0.8厘米。
怎样才能知道裙摆围的最小极限?
裙摆围的最小极限是指人在自然步行时恰巧受到裙摆阻碍状态下的裙摆围尺寸。一般地来说,裙摆围的最小极限与裙长(不包括开叉长)及面料的弹性有关。在面料确定的情况下,若裙子较短,则裙摆围的最小极限就较小;裙子较长,则裙摆围的最小极限就较大。反过来,在裙长确定的情况下,若面料的弹性较差,则裙摆围的最小极限就较大;面料的弹性较好,则裙摆围的最小极限就较小,甚至可小到使裙摆围的放松量为零的程度。
据测定,人体在自然步行时的脚的跨角一般在30度度左右,如图112-1所示。不难看出,裙摆围的最小极限的大小与裙摆落在腿上的上、下位置有关。若裙摆上移,则裙摆围的最小极限就减小;若裙摆下移,则裙摆围的最小极限就增大。假如,将一条喇叭裙按图112-2所示的要求套在人体下部,使裙摆围达到最小极限,那么,此时喇叭裙的成型张角β也将达到最小极限。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不同长度位置上的裙摆围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最小极限。通过分析和估算,可以得到裙摆围的最小极限的近似计算公式:
l=0.9l+0.68H°(l≥0.36H°)
其中,C表示裙摆围的最小极限,l表示裙长,H°表示净臀围。
上述的计算公式是以裙摆不开叉和面料弹性较差为前提的。如裙摆是开叉的,则可将上述公式改成:
C=0.9(l-开叉长)+0.68H°
其中,C是指开叉处的裙围尺寸。
同样道理,鱼尾裙的最细处的裙围大小也可由上述公式求得:
C=0.9l°+0.68H°
其中,l°表示裙腰至最细裙围处的长度。
无裥裤的腰缝线为何应划成内弧形?
有些裁剪书在介绍牛仔裤一类无裥裤的裁剪制图时,把腰缝线处理成直线形或外弧形,尤其是后裤身,如图113-1所示。如果将这种处理方法使用到旗袍裙上,人们马上会认为它是不合理的。但对于裤子,有些人并没有觉得它不合理。有的认为直线形合理,有的主张应处理成外弧形,有的则取用内弧形。究竟哪一种正确呢?请看以下分析。
我们知道,在任何情况下,臀围尺寸总是大于腰围尺寸的,两者之差简称为臀腰差。人们在裁剪裤子时,总希望将臀腰差尽可能地平均分布在腰缝线的四周。通常是分布在前、后裆缝、前、后侧缝和前、后省(或褶)中,如图113-2所示。在臀腰差不变的情况下,要消除腰褶或腰省,就意味着要将裆缝及侧缝上的劈势增大。劈势越大,则裆缝、侧缝与腰缝(假定是直线形的)的夹角就均越大于90度,从而使前、后裆缝及前、后侧缝在拼接后出现凹角现象,唯一的办法,只有将腰缝线处理成内弧形的,如图113-3所示。
那么,有褶省裤的腰缝线是否也应划成内弧形呢?严格地说,有褶裤的腰缝线也应划成内弧形,不过是作分段处理的,如图113-4所示。只是考虑到有褶省裤的部分臀腰差被分布到褶或省中后,使裆缝及侧缝的劈势显著减小,以致使裆缝、侧缝与腰缝(假定是直线形)的夹角均接近于90度,所以才将有褶省裤的腰缝线近似地划成直线形。不过,当臀腰差较大时,必须将腰缝改成内弧形。
西裤斜插袋的袋口线为何呈外弧形?
要使穿着后的斜插袋袋口线给人有直线形的感觉,那么,在平面裁剪时,必须将袋口线略往外凸一些,使其呈外弧形,如图114-1所示。反过来,如果在平面裁剪时,将袋口线划成直线形,则穿着后的袋口线必然会出现向内凹进(即呈内弧形)的现象,其理由如下:
①立体中的曲线形状与其在平面中展开所得到的曲线形状并不一致。如果用平面去斜截球面所得到的相关(交叉重叠)线形状与其在平面中展开所得到的曲线形状并不一致,如图114-2所示。如果将平面与球面的相关线近似地看作穿着后的斜插袋的袋口线,将相关线在平面中的展开线近似地看作裁剪中的袋口线,那么,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就能得到解释。其实,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中山装的门、里襟止口线,中山装胸袋袋底线和袋侧线等。
②为了满足人体在斜插袋部位处的球面状需要。在工艺缝制时,须将袋口线略微收缩(归拢或吃势),使袋口下部能略微隆起。这样就可使袋口线向内凹进(假如裁剪时袋口线是呈直线形的)。
由此可见,为了要避免由于袋口的收缩而引起的袋口线向内凹进的不良现象,在裁剪时应先将袋口线向外凸一些,即使袋口线略呈外弧形。
为什么西短裤的脚口越小会引起裆笼门越小、直裆越深及前、后裆弧线越直?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首先从西短裤的结构图本身来讨论其形状的完美性。如图115-1所示的是西短裤的标准结构图,它保证了前、后下裆缝拼接后,整个裆弧线具有很好的光滑性。
如果将其它部位尺寸确定好,先将脚口减到足够小(单边减小不影响问题的讨论),那么,此时的下裆缝斜度变大,裆弧线与下裆缝的夹角变小。一旦前、后下裆缝拼接后,整个裆弧线势必在拼接处产生尖突现象,如图115-2所示,从而失去了处处光滑的完美形状。要消除这种不良现象,只有将直裆加深和裆笼门缩小,同时,裆弧线也相应变直。单加深直裆而不减小裆笼门或单减小裆笼门而不加深直裆都会使裆弧线长于或短于原来的裆弧线。只有既加深直裆又减小裆笼门,如图115-3所示,才能保证修正后的前、后裆弧线长度不变。
其次,假设人体的两个下肢夹角为180度,即下肢与股沟线所在的平面垂直,如图115-4所示,那么,人体臀部的表面展开后所得到的股沟线必定是一条直线。脚口越小,则相当于两个裆脚在立体(即穿着状态)中的夹角越趋向于180度。由此可见,脚口越小,裆弧线必将越直,从而直裆越深、裤笼门越小。如图115-5所示的是裆弧线形状随脚口变化而变化的示意图,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脚口与裆笼门、直裆、裆弧线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如何以西短裤的结构图作为基型来变化出平脚裤?
会裁制西短裤而不会裁制平脚裤的人较多,而会裁制平脚裤而不会裁制西短裤的人却比较少见,这是为什么呢?一则是裁西短裤的实践机会要多于裁平脚裤的实践机会,二则是平脚裤的裁剪制图(包括部分的尺寸、形状、分解片数)与西短裤的有所不同,必须单独记忆。显然,不是经常接触的东西当然是不易记住的。如果平脚裤是从西短裤中变化出来的,那么,就不会产生会裁制西短裤而不会裁制平脚裤的奇怪现象。这也是建立服装基型(包括上装、裤、裙基型)的优越性所在。下面就介绍如何利用西短裤来变化出平脚裤的方法。
如图 116-1所示的是经过调节后的西短裤的结构图,图116-2是在图116-1的基础上变化出的平脚裤的示意图。利用这种方法制图,步骤虽然多了一些,但思路清楚,便于记忆,可以推广。
如何以西短裤的结构图作为基型来变化出阿罗裤(即双裆裤)?
与第116题的道理一样,阿罗裤的结构图只有在西短裤的基础上变化出来,才容易记住。如果也是用几个定数独立裁剪制图,则必定会因不常接触而被忘却。更何况,阿罗裤的结构比平脚裤的结构更为复杂。
阿罗裤一般有两种式样:一种是裆下有裥,另一种是裆下无裥。
如图117-1所示的是在经过调节后的西短裤结构图基础上变化出的无裥式阿罗裤的示意图。
如图117-2所示的是在经过调节后的西短裤结构图基础上变化出的有裥式阿罗裤的示意图。
为什么在臀围相同的情况下,裙裤的裆笼门要宽于西裤的裆笼门?
会裁制裙裤的人都知道,裙裤的裆笼门应宽于西裤的裆笼门,这是何原因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应先弄清楚裙裤的裆笼门宽是怎样确定的。
会裁制裙裤的人都知道,裙裤的裆笼门应宽于西裤的裆笼门,这是何原因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应先弄清楚裙裤的裆笼门宽是怎样确定的。
由此可见,在裤长一定的条件下,裆笼门宽与裙裤的脚口大小有关。
由于裙裤在任何情况下的脚口总是大于西裤的脚口(当裤长相同),因此,裙裤的裆笼门总宽于西裤的裆笼门。
为什么在裙长和臀围一定的条件下,裙摆围越小,则腰省越大;裙摆围越大,则腰围越小?
众所周知,单从裙子的轮廓形状来言,裙款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裙摆围的大小上。相比之下,裙臀围的变化较小,裙腰围几乎无变化。一般情况下,摆围大于臀围时的腰省比较小,甚至无腰省。这样的裙子形状,人们称它为圆台形(俗称喇叭式)。摆围小于臀围时的腰省往往比较大。这样的裙子形状,人们称为倒圆台形(俗称旗袍式)。摆围等于臀围的裙子形状为圆往形(俗称直统式),它的腰省大小介于前两者之间,现分析如下。
如图119-1所示的是裙摆围变化过程的示意图。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到,无论裙摆围怎样变化,裙侧线始终与臀围邻近的部位相切。当裙摆围达到足够大时,裙侧线与人体腰围之间的空隙将接近于零。这说明裙摆围达到最大时,腰部可以不收省。随着裙摆围逐渐变小时,裙侧线与人体腰围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拉开。这说明裙摆围逐渐变小时,裙腰所收的腰省逐渐变大;当裙摆围最小时,裙侧线与人体腰围之间的距离将变得最大,从而腰省也收得最大。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腰省的大小是与裙摆围有关的。
为什么裙子的腰缝线在后中央处要低落1厘米左右?
一般情况下,裙子的后中央腰缝线要比前面的低落1厘米左右,如图120-1所示。尤其对于裙摆偏小、臀部贴身的一类裙子更应如此。否则,裙子穿着后将出现裙摆前高后低、裙身涌向前面的不良现象,如图120-2所示。如此时的前中央开叉,则将产生前叉“搅盖”的弊病;而后中央开叉,则将产生后叉“豁开”的弊病,这将严重影响裙子的穿着效果。这些弊病的产生与女性体腰际部位的前后差异有关。
我们知道,东方女性与西方女性相比,臀部略有下垂,致使后腰至臀部之间的斜坡显得偏长而又平坦,并在上部处略有凹进,腹部有明显的隆起现象。从侧面观察,腰际至臀底部之间呈 S形,如图120-3所示。
如果裙腰扣上后能处于绝对的水平状态,那么,此时的裙子就不会产生上述的一系列弊病,但实际情况中的裙腰很难能处于水平状态,或多或少会出现前高后低的不良情况,如图120-2所示。这是因为,腹部的隆起使得前裙腰向斜上方向移升,后腰下部的平坦使得后裙腰下沉。于是,一升一沉就使得整个裙腰处于前高后低的非水平状态,从而导致裙摆的前高后低。如此时使后腰缝线在后中央处低落1厘米左右,就能使裙摆恢复到平衡状态。
侧缝处的裙腰缝为何需要起翘?其大小怎样确定?
起翘是由侧缝上端的劈势所引起的。侧缝的劈势使得前、后裙身拼接后,在腰缝处产生了凹角。劈势越大,凹角也越大,而这起翘的作用就在于能将这凹角得到填补,如图121-1所示。读者是否注意到这样两个问题:(a)如果没有一定的绘划法则,在侧缝劈势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人所划出的侧缝线弯度可能不一样,如图121-2所示。这将关系到前、后裙身拼接后出现的凹角大小。(b)在同一个凹角的条件下,不同大小的起翘都能将此凹角得到填补,如图121-3所示。这将关系到起翘的大小是否唯一。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够解决,则起翘也就随之而确定。
为此,我们先规定一种侧缝线弯度的绘划法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规定起翘的绘划法121-4所示。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采用上述绘划法则所确定的起翘是可靠的。
怎样绘划喇叭裙的腰缝圆弧线和裙摆围弧线?
有些裁剪书采用如图122-1所示的方法绘划喇叭裙的圆弧线。这种方法虽较简单,但只是种近似的方法。在张角较小的情况下才是适用的,在张角较大的情况下,则裁剪误差较大。
相比之下,采用圆规绘划圆弧线是最合理的,但是采用圆规制图毕竟不太方便。因为裁剪时,必须要具备一个很大的圆规,喇叭裙张角越小,该圆规也就越大,如图122-2所示。
为此,我们将向读者介绍一种既方便又严格的绘划方法,如图122-3所示。可以证明按此方法所绘划得到的圆弧线必定是正圆圆周中的其中一段,且上、下两条圆弧线具有同一圆心。
根据如图122-3所示的绘划法则,可以取得无数个能落在正圆圆周中的点,但这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结论。在实际情况下,只需要确定几个有限的关键点就足够了。张角越大,需要确定的点也越多,反之则越少。
由于喇叭裙的张角较小,用如图122-2所示的方法所确定的点非常接近于用如图122-3所示的方法所确定的点,因此,当张角较小时,可采用如图122-2所示的近似方法进行绘 划。
为什么臀围较小的喇叭裙要有腰际劈势?
如图123-1所示的称为腰际劈势。凡臀围较小的喇叭裙都应按图123-1所示的要求裁剪制图。这是为什么呢?
从几何学角度上来说,成型后的喇叭裙(设腰际无劈势)是一个标准的圆台形,如图123-2所示的虚线部分,而女性体的腰下部却呈近似的球台形,如图123-2所示的实线部分。如果喇叭裙的臀围恰巧等于或稍大于女性的净臀围,那么,喇叭裙在腰臀之间的各围度尺寸必小于女性体相应部位的围度尺寸,如图123-2所示的虚、实线对比,于是就产生了裙腰固定、裙身被顶向腰部的不良现象,其结果表现为裙腰下出现多余的皱纹,即起臃,且裙臀围放松量越小,起臃越严重。
要消除起臃的方法是,加大腰臀之间的各围度尺寸,如图123-3所示,以尽可能地满足女性体腰下部球面状的需要,由此产生了喇叭裙的腰际劈势。当然,腰际劈势的大小与臀围放松量有关。臀围放松量越小,则腰际劈势越大;反之,则腰际劈势越小。当臀围放松量大于15厘米时,可以不需要腰际劈势。除此以外,腰际劈势的大小还与裙片数有关。因为在臀围放松量一定的条件下,裙片数将决定腰际劈势在整个腰围中的平均分布程度。裙片数大,则说明每个裙片所分配的腰际劈势小;裙片数小,则说明每个裙片所分配的腰际劈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