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本文来自

服装制版

服装制版

5 人已关注

服装打版经验交流、打板人生回忆、制板从业经验、服装工艺、服装DIY、手工打版、服装放码、服装排料……等

精选帖子

[探讨交流] 服装打版新手必要搞明白的袖和袖笼的关系

[复制链接]

36

主题

72

帖子

108

积分

幼稚园

Rank: 5Rank: 5

寸布
171
尺布
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804270 没什么大不了 发表于 2016-11-17 11:17:08
袖和袖笼
袖山头胖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所谓袖山头胖度是指袖山头弧线在单位长度内的凹凸度,如图31-1所示的x1、x2即为前、后袖山头胖度,而顶点至拐点的距离就作为一种近似的单位长度(这是为了制图的方便 )。现 在 要 问 ,这x1、x2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不少裁剪书将x1、x2的值用定数固定下来。我们认为,用定数确定袖山头胖度显得不够严密,比较科学的方法应该是,袖山头胖度基本上与袖开深(y)成正比。不妨请看如下的分析。
我们以圆柱体为分析对象,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假设圆柱体的直径为一定,现分别用三种不同倾斜度的平面去截这圆柱体,如图31-2图31-3图31-4图所示,图中的h称圆柱体的截径。如果将去掉截角后的圆柱体表面进行平面展开,则分别可得到三种具有不同凹凸度交线的平面展开图,如图31-5图31-6图31-7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截径h随截平面与顶面的夹角增减而增减。另一方面,截径h越大,则平面展开图中的交线凹凸度l也越大;反之,当截径h为零时,则交线凹凸度l也为零。由此可见,当圆柱体的直径为一定时,交线凹凸度l随截径h的增减而增减。
②假设截平面与圆柱体顶面的夹角为一定,但两个圆柱体的直径不一样,如图31-8所示。如果考察它们的平面展开图,则会发现截径h较大的,其交线凹凸度l相应较大,如图31-9所示。由此可见,当截平面与圆柱体顶面的夹角为一定时,交线凹凸度l随截径h的增减而增减。
③假设圆柱体的截径为一定,但两个圆柱体的直径不一样,如图31-10所示。如果考察它们的平面展开图,则会发现两个平面展开图中的交线凹凸度l是十分相近的,如图31-11所示。由此可见,当圆柱体的截径为一定时,交线凹凸度l与圆柱体直径的大小无关。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种情况,交线凹凸度l的大小主要与截径h大小有关,并随截径h的增减而增减。经过理论计算知道,两者成正比例关系,其近似函数式为l=0.13h。

由于袖筒可看作是一个近似的圆柱体表面,因此,上述的结论对于袖筒同样适用。也就是说,袖山头胖度x与袖开深y成正比例关系,即x=0.13y。。考虑到袖山头胖度的非对称性及计算时的方便性这两个原因,故将上述计算式作如下调整:前袖山头胖度的大小为x1=0.1y+0.7厘米,后袖山头胖度的大小为x2=0.1y。



为什么袖子的前、后袖山头弧线是不对称的?

有人认为,前、后袖山头弧线的不对称是因为人体手臂向前伸展的幅度大于向后的缘故,或者是由于手臂的前、后袖山头形状不一样的缘故,其 实,这样的回答是不够完整的。假如人的手臂是绝对垂直的,那么,袖子的前、后袖山头弧线 也许是对称的。但事实上,人的手臂在自然状态时,具有一 个向前的偏斜角。经实际测量, 其偏斜角稳定在7度左右,如图32-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其说是手臂向前偏斜,倒不如说是里弯线向前偏斜更确切一些。因为它对于我们下面的分析会更有帮助。
现在,读者不难想到,袖子与手臂应保持同一个偏斜角,不然会产生由于袖子和手臂错位而引起的袖子弊病。因此,袖子也应该相应地向前旋转一个7度左右的偏斜角。
按传统的制图习惯,二片式的袖子里弯线与基准线往往在同一个位置上,彼此不存在偏斜角,不管手臂的偏斜角多大,袖子里弯线始终固定在基准线上,如图32-2所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我们对袖山头的对称性问题难以认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传统的制图习惯,根据手臂里弯线的实际偏斜角,将袖子里弯线与基准线分离开来,那么,这样的制图结果就会带来令人满意的解释,如图32-3所示。图中的矩形ABCD内,袖山头弧线是对称分布的;而矩形 A1B1C1D1内,袖山头弧线则是非对称分布的。如果将矩形 A1E1F1D1及其内部的袖山头弧线一起转到矩形AEFD的位置上,就会出现与传统制图完全一致的结果。不过S1点需要修正一下,使其与S点一样成为袖山头弧线的拐点(即内、外弧形的转折点)。由此可见,袖山头弧线的对称分布是相对而言的。相对基准线(即铅垂线) 它是对称分布的,而相对袖子里弯线来说,它是非对称分布的。

我们从图32-1中还可以看出,里弯线的偏斜角大小与手臂长短有关。当长度落在手腕处时,其偏斜角约为7度。随着手臂的长度逐渐变短,则里弯线的偏斜角也相应变小,从而所示。从导致袖山头的非对称分布趋向于对称分布。因此,在实际确定前、后袖山头的分布时,必须考虑到袖长的因素。这里介绍一种较为合理的二片式袖子的制图方法,如图32-4所示。从图中看到,当袖长在肘关节上面时,袖里弯线将与基准线重合,这与手臂的实际偏斜基本一致。因此,这种方法能完满地处理好袖长与袖里弯线偏斜的关系。   


现行的一片式袖子制图方法是否合理?


合理不合理主要看袖山头弧线与袖里弯线的相对位置是否正确,如图33-1所示。我们已经了解到,传统的袖子制图方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袖里弯线的定位上。当然,一片袖的制图也不例外,如图33-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一片式的袖里弯线在基准线的里侧不固定地变化着,这种变化受袖口、袖壮大小的制约。当袖壮一定时,则袖口越小,其袖里弯线越往里偏斜。当袖口一定时,则袖壮越大,其袖里弯线越往里偏斜。由于一片式的袖山头弧线分布与二片式的袖山头弧线分布基本相同,因此,一片式的袖里弯线与袖山头弧线的相对位置肯定是不合理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应象二片式的方法一样,将袖里弯线落在基准线上,使之固定,如图33-3所示。此外,再介绍一种与传统格局完全不同的一片式袖制图方法,如图33-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当袖长在肘关节上面时,袖里弯线与基准线重合,这与实际情况是基本相符的。

为什么袖山头弧线要有吃势?它由哪些因素决定?

吃势是行业中的俗语,它是指某一部位需通过工艺方法使其收缩的量,放在袖山头上,就称袖山头吃势,放在后肩缝上,就称后肩缝吃势,以此类推。袖山头吃势主要起什么作用呢?我们认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为了解决里外匀(以缝头倒向衣身为前提)
因为袖笼是一个曲率较大的封闭形曲线,装配时,衣身在里圈,袖子在外圈。外圈与里圈必有一个长度之差,并且面料越厚,其差也越大,这个差就作为整个袖山头吃势的一部分。
(2)为了容纳具有一定宽度的缝头(以缝头倒向衣身为前提)
因为袖子和衣身装配后留有一定宽度的缝头,这个缝头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倒向袖子一边的。如果袖山头的边沿处不处理成一定的圆弧形,如图34-1所示,就容易被缝头向外顶撑,以致于影响袖山头处的造型效果。而这袖山头的圆弧形是靠袖山头吃势的工艺收缩来完成的,这个吃势就作为整个袖山头吃势的又一部分。
(3)为了更好地符合手臂顶部的表面形状
因为手臂顶部的表面略带有一点球冠状。要让平面过渡到球冠状曲面,不通过工艺收缩(不包括收省、折裥)是不可能的,而这个工艺收缩的量就作为袖山头吃势的一部分。
归纳上述的讨论结果,可得出如下定性结论:袖山头吃势的大小与袖山头弧线的总长、袖斜线倾角、面料的质地性能、装配形式等四个因素有关。
由于在袖斜线倾角为一定的条件下,袖山头弧线越长则袖开深越深,因此,袖开深因素与袖山头弧线总长因素是等价的。反过来,在袖开深为一定的条件下,当袖山头弧线越长则袖斜线倾角越小,当袖山头弧线越短,则袖斜线倾角越大。因此,在袖开深为一定时,袖山头弧线总长和袖斜线倾角两个因素不互相抵消。所以,这一定性结论应为:袖山头吃势的大小与袖开深、面料的质地性能、装配形式三个因素有关。经过多次的理论计算及反复的实验,它们间的定量关系可近似地表示成如下公式:q=t1e±t2+nt2其中,q为袖山头吃势,e为袖开深,当袖山头内装有垫肩且缝头倒向袖子一边时,n为0.6,当无垫肩或缝头倒向衣身一边时,n为0。
[  0.8经纬密度大的化学纤维织物
[  0.10经纬密度小的化学纤维织物、经纬密度大的天然纤维织物
t1=
[  0.12经纬密度小的天然纤维织物、经纬密度大的羊毛织物
[  0.14经纬密度小的羊毛织物,经纬密度特别小的非羊毛织物

[  0.4厘米  薄型织物(1号),如府绸、乔奇纱类
[  0.8厘米       中等型织物(2号),如卡其、花呢类
t2=
[  1.2厘米  较厚型织物(3号),如粗花呢、麦尔登呢类
[  1.6厘米  厚型织物(4号),如拷花呢、圈圈呢类
当袖子与衣身的缝头全部倒向袖子一边时, t2取正号;当袖子与衣身的缝头全部倒向袖子一边时, t2取负号;当缝头为分开缝时,t2取零。t1为e的比例系数。下面举几个例子。
①已知:面料为全毛花呢,袖开深(西装的袖子)为17厘米,装配形式为缝头倒向袖子一边,求袖山头吃势q为多大?
解:因为全毛花呢属于经纬密度大的羊毛织物,所以t1=0.12;
由于全毛花呢属于2号织物,故t2=0.8厘米;
因为缝头全部倒向袖子一边,所以t2取正号;
由于装有垫肩,所以n=0.6;
依条件e=17厘米;
将上述已知值代入公式得q=0.12X17+0.8+0.8X0.6=3.32(厘米)即袖山头吃势为3.32厘米。
②已知:面料为全棉卡其,袖开深(茄克衫袖)为13厘米,无垫肩,装配形式为缝头倒向衣身一边,求袖山头吃势 q为多大?
解:因为全棉卡其属于经纬密度大的天然纤维织物,所以t1=0.11;
由于全棉卡其属于2号织物,故t2=0.8厘米;
因为缝头全部倒向衣身一边,所以t2取负号;
因为无肩垫,所以n=0
依条件e=13厘米,
将上述已知值代入公式得q=0.11X13-0.8=0.63(厘米)即袖山头吃势为0.63厘米。

如果面料为混纺织物,则t1可选取介于织物中几种纤维之间的一档系数。

怎样解决袖和前身的对条(横条)问题?

这并不是一个制图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完成制图后的袖与前身在面料中的相互位置问题。按传统的方法,是先确定前身在面料中的位置,并记下肩端点的纵向位置,然后使袖山头顶点落在肩端点偏下2厘米的纵向位置上,如图37-1所示。
这种方法必须在以下两个条件下才是适用的。
①袖山头与袖笼的装配位置一定要正确。否则会引起错位而导致对条失败。
       ②袖开深一定要适中。太浅时,袖的条子会向上错位;太深时,袖的条子会向下错位。


怎样掌握袖与前身的相对偏斜角?

对于正常体型,袖与衣身的相对偏斜角的确定方法在第36题的讨论中已经提到过,如图36-2所示。现在,从一般意义上全面地阐明袖与衣身的相对偏斜关系。
众所周知,驼背体、挺胸凸肚体仅仅是一种体型特征上的定性化说明,这对于实际的制图并无提供数量上的信息,只能指望凭估计的办法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服装制图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数量值,所有定性化的说明或凭估计的办法都无法使制图达到精确的要求。
要将体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只有通过具体测量,才能达到这个目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挺胸体、驼背体和一般标准人体的手臂绝对偏斜角是基本相同的,即使有差异,也是相差无几。他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手臂与上身的相对位置不同。
      另外,我们还发现,穿在身体上的上衣在其胸宽处的经向线与铅垂线并不平行,彼此之间存在一个因人而异的偏斜角。这个偏斜角,我们称之为衣身偏斜角。标准人体的衣身偏斜角为1.5度左右;挺胸凸肚体的衣身偏斜角在铅垂线的前侧,并且,挺胸凸肚程度越显著,则其衣身偏斜角越大;驼背体的衣身偏斜角大多在铅垂线的后侧,并且,驼背程度越显著,则其衣身偏斜角越大,如图38-1所示。

由于袖偏斜角也是以铅垂线为参照标准的,因此,铅垂线成了袖偏斜角和衣身偏斜角
的公共参照标准。在实际制图时,只要在前身上确定一条铅垂线,则袖子的绝对偏斜角也就可以确定了,如图38-2所示。


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分享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