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本文来自

服装制版

服装制版

5 人已关注

服装打版经验交流、打板人生回忆、制板从业经验、服装工艺、服装DIY、手工打版、服装放码、服装排料……等

精选帖子

[制版故事] 写给初入服装行业的学习服装制版朋友们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22

主题

51

帖子

73

积分

幼稚园

Rank: 5Rank: 5

寸布
118
尺布
1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395830 流绪微梦 发表于 2016-5-27 18:56:45



写给初入行的服装爱好者的一封信         

          当我漫步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繁华步行街之际,常常置身于优雅、浪漫、风格独特的各种时尚氛围之中,风格各异的不同时装店构成了步行街一道靓丽的风景。繁华时尚背后的商机,往往会勾起众多服装爱好者的梦想及冲动:服装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行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当我看到那些入行不久不知道明天的路在何方,或还徘徊在技术门外不得其门而入的年轻人的时候,他们因服装技术产生许多迷茫、纠结…..他们的今天仿佛就是我的昨天,存于各种困惑和彷徨之间……

          每当回味起从事服装技术研究的乐趣、苦闷、成败、得失…..不禁千头万绪,情不自禁执笔整理总结我的经历,希望能给后来者一些启迪。

           我出身于红帮裁缝世家,在我依稀有记忆时起,,每逢我的生日,父亲总是送我一本小人书做为生日礼物。我时常会临摹小人书里面的人物、场景,长大以后才明白父亲的心思,父亲是想把我培养成“工匠”,因为在那个年代,他不希望我重复他“右派教授之路”。父亲常对我说:科学是以数学描述事物,艺术是以感觉描述事物。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一直启迪我从事服装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让我领悟到服装设计与制版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学习     传承

        六十年代末期,读小学年纪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帮红帮裁缝出身的母亲做杂活,母亲安排我的任务是:把煮饭后烧剩的柴炭夹放在熨斗胆中,为领子刮浆。。。。。

       七十年代初期,十五岁的我由母亲正式安排指导,对车缝工艺中的滚、嵌、镶以及熨烫工艺中的推门、归拨等每道工艺反复训练。。。。。。少年时期的我,唯一值得在小同伴面前炫耀的是:每周母亲给我三毛钱的生活零用。。。。

      七十年代末,多数同龄人都上山下乡,我的姐姐和妹妹也下乡响应党的号召。我却有幸分配到市机床厂做模具工。但是每晚回家仍需帮母亲打下手。那个年代流行喇叭裤,家中缝纫生意忙!母亲便让我学裁剪!给了我裁剪书,让我照公式计算裁剪。有时算错了尺寸,裁剪错了,就得给顾客赔面料、道歉!母亲是有意让我按书本上的计算公式裁剪,那时候我也知道:母亲自己有一套已总结出并使用一种不用记忆的计算裁剪公式、能自动算量各种规格的服装基本衣型的尺具,可以避免计算量寸出错!但是母亲依旧让我打牢基础,不走捷径!让我经历学习的失败与成功,磨练我学习的意志。母亲常告诉我:失败是成功之母。现在回想起来:我在黑板上制版不用尺子,却能作出比例准确的结构图,审核结构图有0.3公分的误差也能感觉出来,全凭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学习、扎实训练!见证了“功到自然成”的古训!

     母亲传下的“自动算量各种规格的服装基本衣型的尺具”在我以后的裁缝、打版工作中产生了实战意义的功效,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我摆脱了众多数据计算“量”的繁琐,有更多时间发挥“型”的创意。。。。。我一度为我能传承上一辈的经验而庆幸。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着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八十年代初,用该尺做出的中码服装,顾客反映良好,但是作特大特小规格的服装就有不良反映,出现了特体服装不合体的现象,成了我裁剪制版的烦恼。。。。。。

     八十年代初,由于工作岗位的调换,从事厂办公室文件资料员,有更多的业余时间,便复习参加高考,后毕业于高等数学专业,数学专业的选择,为我日后完善该尺数理关系,建立海派红帮原型奠定了基础。

       为了搜集大量人体各部位的规格数据,我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曾到中国纺织大学(现为东华大学)进修深造,师从红帮传人“D式裁剪”戴永甫,听香港邹振勉老师讲课…研究各种裁剪法的特点,学习各种裁剪法的长处,并进行对比:尤其是对特殊体形的量体数据做详细记录,然后以各种裁剪法进行制版出样,以此做对比分析,从而判断出哪一种裁剪方法更接近量体的实际尺寸!经过无数次的对比、优选、试样、调样、出样衣,终于第二代免计算裁剪尺于1986年获得了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989年我获得了广东省人事局美术工艺师职称。

              模仿   创新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湛江市服装设计研究所工作,并承包了一个车间50台机车,开始了模仿与创新之路!把车间分成三组,一组接小批量定单,二组接单量单裁的零活,三组自行设计供货于广州的高第街的批发档。

     那段日子里充满了模仿与创新、成功与失败!我们供货于广州的高第街的产品是如此运营:

      我几乎每天和助理的工作就是逛广卅的时装批发市场。早上准时八点半到达时装批发市场,观察哪家的销售火爆?销售什么款式?所采用的面料,销售对象等等、、、亲临市埸、搜集的第一手资料。  中午就在快餐厅中吃饭,并从十多款式中筛选出三种款式,并对款式进行加减变体设计或变换色彩和面料的小改革、小创意…(否则就不是模仿,而是盗版了),下午到中山大学对面的面料批发市场选购面料、辅料、配件…..晚上打版、裁剪、车缝、整烫…第二天或第三天就进批发市场了。抢手的产品,当天晚上,批发商就会来电要求追再进货!如果产品摆上货架三五天无人问津,则立即产品下货架,积压仓库…..工作好像陀螺一样的高速运转,几乎每天只睡三至四个小时,压力太大,一场大病令我改变了工作的方向!之后在广州、深圳三个合资企业从事几年技术打版主菅工作。

     在工闲之余去书店搜集新出版的服装书,我不断的总结经验,作图写书。打工的几年,在爱人的帮助支持下,于1998完稿,1999年我的书稿《海峰免计算裁剪法》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同年我通过了上海人事局的高级服装设计师的考评。

       2000年初我进入了上海服装行业协会工作,主要工作是负责服装技术推广和培训具体工作。不久,协会的信息让我有机会进入日本独资的设计机构“小岛服装设计公司”。

     2001年到日企“伊藤设计会社”打工。在日本公司短短二年内的打工经历,使我的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在进日资企业前以为:我以往的经验够用了,但一个星期下来,却深感吃力!主要是 真正高端的每类服装产品,都有明确“形与量”的细节要求!如果你只满足于照教科书作图的程序和计算方法,(初学者首先必过的门槛),而不知每个品牌,每类服装细节要求(这是教科书没有的,也是许多在职版师所困惑的),那你在高端品牌公司工作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一次工闲休息,我翻阅一本我国教科书查找某一类服装的细节处理,一个日本版师抢过去看了看,然后做了一个很低级的手势,让我感到了极大的侮辱!心中在呐喊:我一定要为我们中国服装技术做点事。
.
     在日本打工期间,我做人低调,虚心学习,乐于助人,那公司的技术总监把几本英、美、日企业知名品牌的高端服装技术细节标准手册交给我阅读,顿使我大开眼界!明白了如何区别服装地滩货与高端精品服装的技术…..知道了如何能提高技术的窍门和方向!我心中默默地庆幸和感叹:在专业技术领域,永远存在着己知与未知!就看你是否有缘接触专业的前沿技术…..

   2002年底我在上海办起服装研究所,进一步研究红帮服装智能原型,及CAD智能设计打版,不断完善了“红帮原型自动算量绘图仪”开发创新推出出“新文化原型自动算量绘图仪” ,让新文化原型作图初学者,作原型图效率提高十倍,且不易出错。

      2004年获得了“U 形七刀眼配袖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权。

      2006年 我所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研究开发服装智能技术取得成功,并获得了上海第四届优秀发明选拔赛四项奖项。

     2010年我的论文《海派红帮服装智能制版技术》被宁波红帮服装博物馆论文集收藏。

     2011年我把我近四十多年的裁缝,设计,制版工作经验总结起来,拍成视频,上传于网  与同行,网友共同分享,互通有无。
       …….

    我的技术经历,一路风雨走来,见证了八个字:学习.传承.模仿.创新。
   
     我的信念:做到老,学到老!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专业技术才能跟上时代要求。

    现在穿针引线网为我们提供便利的交流平台,学习条件,可以查找各式各样的资料,会使你视野更广阔。

    我相信:你通过努力,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你人生之路会更精采!
               
                  祝你日后生活事业顺利。
                             
                                                     杨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